访谈丨导演高希希:《破晓东方》有独特性,更有挑战性
编者按:挖掘创作故事,倾听人物心声。《广电时评》推出《访谈》栏目。本篇专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《破晓东方》导演高希希,听他分享创作经验,讲述如何用影视呈现中国共产党“战上海”到“建上海”的历史进程。
作者:圆子
“相比我以往执导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,《破晓东方》有独特性,更有挑战性。”
接受采访时,导演高希希正在吉林长白山下紧张拍摄《冬与狮》,与刚刚收官的《破晓东方》一样,也是革命历史题材剧。
导演高希希
“从三层架构往下铺”
《破晓东方》改编自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获奖作品、作家刘统的纪实文学《战上海》。该剧将丹阳集结、月浦血战、银元之战、米棉煤“两白一黑”之战、打击盗匪、清除敌特等历史事件进行故事化、艺术化创作,用影像还原中国共产党顺利完成接管上海、建设上海的“大考”。
“我们希望将这段历史表现好、表现透、表现细。”为此,主创有针对性地进行影视结构改编,将结构重新进行定位,分为三层——一为战略层,主要是讲述党中央如何面对即将跨过长江,解放全国的局面;二为战术层,讲述以陈毅为代表的革命同志,如何按中央指示完成艰巨任务;三为战事层,展现战斗和奋斗在上海的同志如何不怕牺牲,忘我工作。
拍好“将军”之外的“市长陈毅”
“大上海这张考卷,还得陈毅一道题一道题地慢慢解。”
戎马半生的陈毅担任上海市长后,革命工作重心从武斗转到文治。《破晓东方》中,高希希决定着重挖掘“将军”之外的“市长陈毅”。
剧集播出后,陈毅带有“武将”气质的“儒将”风采,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。
整顿上海经济秩序过程中,陈毅先后组织实施“银元战”“米棉战”两场大规模的经济仗,“于是我们设计了类似‘双管齐下,才有战场的样子’等台词,将战争策略沿用到经济战中,表现陈毅同志身上的武将特质”;而陈毅与煤店老板下棋赢煤、带着粮食去看望烈士母亲、骑三轮车带孩子逛上海等细节,则侧写陈毅性格中细腻的一面。
在《破晓东方》中,陈毅是关键角色,“但不能把《破晓东方》拍成‘陈毅传’”。构思角色设计时,高希希与创作团队首先达成共识,“建设上海的过程,是由一支共产党的团队站在‘全国一盘棋’的高度,缔造了让上海旧貌换新颜的奇迹”。
于是,《破晓东方》呈现了一个群像故事。
“群像有着多重意义和功能”
《破晓东方》人物众多,不仅有陈云等革命先辈,黄炎培等民主人士,夏衍、梅兰芳等文艺界人士,荣毅仁等民族资本家,还有自信沉稳的经济学家纪南音、市政府秘书陆修远等虚构角色,用虚实相生的叙事丰富故事表达。
“细节中有历史的影子”
2月8日,《破晓东方》研讨会召开,与会嘉宾们对“李白烈士舍生取义”“入沪不入户”等呈现反复提及。
“李白烈士的段落象征着黎明前的黑暗,我党地下战线的同志为上海解放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。”高希希提到,这些片段式的表达,服务于宏大主体结构,所指向的是革命者为上海解放做出的巨大牺牲。
拍摄正值初春,800多名群众演员需要穿着单薄的衣服,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一动不动地在马路上躺着。“当时还是很冷的,我看着很心疼,更会联想到70多年前真实发生的那一幕。”
“细节中有历史的影子”,高希希说,“一个个历史细节会告诉你,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赢了、是怎么赢的”。
(受访者图片由本人提供)
丨动画